Thursday, September 18, 2025

2025-09-13 SCYP 相調聚會 – 家長交通(JK, MN)

James弟兄的交通

好,我就先當那個「壞人」來開頭,最後由Mark弟兄來收尾。這段交通,我想先從兩個「資料點」開始,激勵我們,不要把我們正在做的事當成例行公事。

週三,Ron 弟兄交通說到:我們可能落在一種「例行的召會生活」例行的服事、例行的生活。那種例行,就是我們只是照著形式走;我們在召會生活裡一段時間了,也在聚會裡,心裡可能就想:「一切都很好,一切都在進行。」但我們真的不該這樣想。更確定的是,我們不該忽略撒但的詭計。

所以請思想這個。我只是從我心裡也是我們眾人的心裡對你們說。以下是我想提的兩個資料點。

資料點一:年輕人中的自殺事件

在過去三個月,北美與中美洲眾召會中,發生了三起自殺事件。三位召會孩子。其中有一位姊妹是帶領弟兄的女兒。另一位年輕弟兄他的哥哥現在正在全時間訓練。你能想像嗎?同一個家庭,一個兒子在全時間訓練,另一個孩子卻結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
大約十二年前,在我們當地也有一位年輕弟兄自殺。他的哥哥已全時間服事將近十年。我的重點是:不要以為這不會發生;不要以為「我在召會生活中、我走得不錯,這不會臨到我們。」對我們年輕人的生命,有一個迫切的需要,也有一個強烈而精準的攻擊要叫他們覺得自己不配、沒有盼望、生命不重要、沒有價值。這是其中一個極端第一個資料點。

資料點二:訓練人數的下滑

另一方面,我還要提一件事。這個秋季學期的全時間訓練,新進學員的人數是歷來偏低的之一(除了 COVID 期間),只有 69 位。在回訓的學員(第一、第二、第三期)中,有 29 位離開。這幾乎也是歷來偏高的中途退出人數。

現在看看這個房間:大約有 200 位家長,代表著大約 600 位南加州的孩子。每一年,南加州大約有 125–150 位召會孩子從高中畢業。照理到大學畢業時,約有 125 位可投入訓練。但今年只有 16 17 位來。125 位裡只有 10%。十個裡面只有一個來訓練。

是的,有些人可能在工作、念研究所,或計畫晚一點來。但即便如此,這個數字仍該使我們省察自己的道路,也省察作為家長與服事者,我們正在把什麼價值放進孩子裡。我們甚至聽見,有孩子想來訓練,父母卻說:「不要去。你需要念研究所,你需要找工作。」

所以我公開地問:你願意讓你的兒女去服事主嗎?

神、教育與品格

李弟兄常提「神、教育與品格」。但我擔心,對我們許多人,尤其在亞裔家庭中,教育已經坐了第一位。你家中第一位的是誰或是什麼?我們是否先求神?我們是否給神居首位?神的國是否居首位?還是教育居首位?

我們花上數千元給孩子請家教,進最好的學校;但我們是否意識到,無意之間也可能為他們打開一扇門,使他們一直往召會生活之外流去?

有一位母親含淚來找我。她的三個孩子都進了長春藤名校:一個否認了信仰,第二個停止聚會,第三個?尚未定論。這一家在召會中是忠信的,但他們不斷催逼孩子參加課外活動、創辦非營利組織、做各種「熱情計畫」。李弟兄確實說過,我們該得著最頂尖的教育;但別忘了他接著說的:「得著最頂尖的教育後,把它都奉獻出來,為主全時間服事。」

《你要去的地方,並不是你將成為的人》

我在 Acacia Wood 的大學預備課會用一本書,叫做《Where You Go Is Not Who You Will Be》(你要去的地方,並不是你將成為的人)。它揭露了社會裡一個不健康的連結:不論父母或孩子,將自我價值與學校名聲掛鉤。

沒錯,我的其中一個孩子進了所謂的長春藤。但蒙主憐憫,這位孩子現在在全時間訓練。不過我心裡也掙扎過:花了那麼多錢,我心想,「你欠我,先去工作,再去訓練。」

但我的另一個孩子讀的是社區大學。我們是否能接受孩子去 Fullerton College?還是那會刺傷我們的驕傲?聖徒們,忘掉你的面子吧!這是生與死的問題。當然,我們盼望孩子在他們的「度量」裡做到最好;那可能是州立大學、社區大學,或技職學校主怎麼帶領都可以。

也別忘了,許多頂尖領袖並非出自頂尖名校。Apple 的執行長?阿拉巴馬州的 Auburn UniversityMicrosoft 的執行長?University of WisconsinWalmart 的執行長?University of Arkansas。歐巴馬總統先從 Occidental 起步。川普總統在進 UPenn 前先就讀 Fordham。重點不是校名。真正的問題是:我們家中「第一位」的是誰或什麼?起初的愛?國度?還是教育與名望?

「星巴克式」的召會生活

Ron 弟兄曾警告,在南加州,第二代聖徒正被養成一種「星巴克式的召會生活」:舒適、富足,卻雙重生活。我們的孩子開著特斯拉、用 iPhoneMacBook、穿名牌;但我們當中不少人是穿著二手店的衣服長大的。我們是否在養成「在錫安安逸」的孩子?像耶利米書 48:11 的摩押,從幼年安逸,沒有從這器皿倒到那器皿,氣味、滋味也都沒有改變?

這一代很會適應環境。他們可以跟召會的朋友在一起,呼求主、作見證;但一散會,就回到 Netflix、串流、遊戲。聖徒們,每年應該有不只 15 位孩子去訓練。訓練不是一切的終點,但它是指標。問題是:我們是在養成安逸的一代,還是絕對追求基督的一代?

回應主的呼召

世界局勢常是神行動的指標。戰爭、混亂、暴力都顯明神要作事;而祂總是呼召年輕的一代。親愛的聖徒,作家長的,我們不要成為攔阻。讓我們重新省察自己的道路。不要變得例行、公然、進入中年後的鬆弛,把一切都交給年輕人。直到我們離世為止,都要火熱於靈。

最近我與納什維爾一位 83 歲的弟兄談話。他去年向四位鄰居傳福音,其中兩三位得救。他 83 歲了。我最近向幾位鄰居傳福音?聖徒們,新的學年,讓我們有一個新的開始、新的奉獻。這裡的 600 位孩子都是我們的孩子。願主得著每一位。

仇敵的策略:數位霸佔

我還有一件「不好聽」的事要分享,關於仇敵的策略。順帶一提,這是三次交通的第一場;下週六在 Fullerton 還有兩場。盼望你能來。

仇敵推動兩個極端:

  1. 把你的生命給別的事物;
  2. 讓你覺得生命是虛空、毫無價值。

他使用的主要工具,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主題。我有 42 張投影片要在 30 分鐘內走完,我們開始。

贖回光陰

我們來讀以弗所書:保羅對以弗所人也是對我們說,時間非常寶貴,我們需要有目標、有目的。我們必須有意識地使用時間;若不去買贖、不去把握,時間很快就失去。對我們與年輕人都一樣:要刻意、要有目的地使用時間。阿們?

凡事都可行,卻不受其轄制

在哥林多前書,保羅對比了飲食與淫亂。許多事對我們是「可行」的;然而,即使可行,也可能把我們帶到其權勢之下被霸佔、被篡奪。在數位時代,這點表露無遺。

如今大家都注意吃進肚子的是什麼生酮、素食、不吃紅肉。但有誰留心進到頭腦裡的是什麼?誰在留意我們孩子「攝取」了什麼?很多時候是無人看管、無規範的。

2007 年起,歷史上最普遍的成癮擴散開來:智慧型手機。全世界超過一半的人每天使用。它帶來焦慮、憂鬱、自殺,尤其在少女中明顯。每天有 3,000 人死於邊開車邊傳訊。像所有成癮物一樣,它刺激多巴胺,使人感覺良好,讓你一再重複。

一生時間的分配

這張圖上每一個圓點代表 30 天。如果你的孩子活到 90 歲,這就是他的一生。起初他們會想:「哇,我有好多時間。」

但再看仔細一點:

  • 睡眠:288 個月。
  • 學校或工作:126 個月。
  • 坐在車上:18 個月。
  • 煮飯與吃飯:36 個月。
  • 家務:36 個月。
  • 盥洗打理:27 個月。

剩下所謂「自由」的 334 個月。關鍵來了:平均青少年每天 7.5 小時盯著螢幕手機、ChromebookNetflix、遊戲。這幾乎把他們的自由人生整個吞掉。召會在哪裡?聖經在哪裡?與主個人同在的時間在哪裡?都沒了。完全被奪佔。

我們怎麼走到這裡

1980 年代:笨重電腦。
1990–2000 年代:網際網路。
2000 年代初:行動電話。
2007 年:iPhone
2009–2010 年:社群媒體大爆發—FacebookInstagramTwitterTikTok

這些改變世界的產品入侵了我們的生活。公司為了利潤,否認對心理健康的影響;粉飾太平,做公關、強調「好處」。

但想想看:Steve Jobs 不讓自己的孩子在高中以前用智慧型手機。Mark Zuckerberg 也不讓孩子太早用 Meta 帳號或手機。為什麼?若連發明者都限制孩子使用,難道我們不該更謹慎嗎?

加州的新法

就在兩天前,加州通過了一項法律(可能面臨司法挑戰)。自 2027 年起,社群媒體公司必須顯示類似香菸的警語:登入時顯示 10 「這可能危害你的健康」;連續使用三小時後,再顯示 30 秒提示。即使是自由派、進步的加州都承認這一點,這本身就說明了問題的嚴重。

青少年的大腦

特別是男孩,負責自制、規畫、解題、動機的前額葉皮質,要到 25 歲才成熟。用不斷的數位刺激轟炸它,會阻礙並扭曲這些重要能力的發展。青春期前的孩子特別脆弱;很少人能自我節制。

11 歲擁有智慧手機

在美國,多數孩子到 11 歲就擁有手機。有一家人對孩子說:「到 16 歲以前不准用手機。」取而代之的是騎登山車、運動、各樣活動。他們的孩子很快樂、很充實。11 12 歲真的需要手機嗎?多半不需要。

話說清楚:我不是說「把手機都拿掉」。我們活在科技社會;他們需要用它與教練、老師、父母聯繫。但要小心使用

從「玩耍為本」到「手機為本」

iPhone 之前,孩子在外面玩運動、搭堡壘、騎單車、爬樹。他們學合作、社交、解決問題。如今,這一切正在被「手機為本」的童年取代。真實世界「過度保護」(「外面危險,不要出去」),虛擬世界卻「保護不足」。

2016 年,近 80% 的美國青少年有智慧手機;今天更高。他們每天花 7–9 小時在 NetflixYouTube、社群媒體、遊戲、色情上。

社會影響(15–18 年的資料)

  1. 睡眠不好醒來時,第一個念頭不是「主耶穌,我愛你」,而是手機。孩子半夜無人看管上網。有些父母會在家裡 10 點關網路這是明智作法。
  2. 憂鬱女孩增加 145%,男孩增加 161%。研究顯示,三分之二的高中生會經歷憂鬱發作。
  3. 焦慮尤其 18–25 歲。女孩每天用社群 5 小時以上,罹患憂鬱的機率是不用者的三倍。
  4. 自傷女孩的急診自傷就醫,自 2005 年以來增加近 200%
  5. 孤單對女孩影響尤甚。
  6. 「無法起飛」(男孩)失去動力,只活在虛擬世界。與網紅、運動明星相比後覺得不可能達到,於是放棄努力。
  7. 色情只需幾下點擊,尤其男孩即可進入不道德的網站;幾乎無任何規範,正在惡化。
  8. 自殺與前述的數位霸佔息息相關。

Mark弟兄的交通

我想問:在座有沒有人沒有智慧手機?大家都有?好,那請舉手:誰有智慧手機?請把手舉高。

現在,若你的手機沒有任何「資訊流」類的 App—沒有新聞、沒有社群媒體、不會自動推送內容只有電話、行事曆、簡訊,那你可以把手放下。

剩下手還舉著的,請再想想: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做過所謂的「厄運滑」(doom-scrolling一篇接一篇、一則接一則地滑,半小時過去才發現看了一堆沒有價值的東西?若有,請把手放下。

若此刻還有手舉著的,請站起來。這些人從來沒有「厄運滑」,只把手機用在有效率的用途上。有人嗎?若有,請上來告訴我們祕訣。我的手是放下的!

事實是沒有一個人。我們都會被捲進去。所以我不是以「已經完全」的身分說話;我們都需要醫治。

挪亞的日子

馬太二十四章說到末了的日子:「挪亞的日子怎樣,人子降臨也要怎樣。」人吃喝嫁娶這些都是生活所必需,並非本身邪惡,但人因此被佔有、被蒙蔽,不知道將要來的事。

智慧手機也是如此。它幾乎成了生活必需品沒有它幾乎難以存活。但撒但把生活必需,轉化成私慾,進而霸佔、佔有人。

所以,裝置與社群媒體並非天生就是壞的;它們很有用。但就像摩西的杖一樣,我們怎樣「抓住它的尾巴」來拿起,決定它是要害死我們,還是要扶持我們為著神的行動。

關鍵:與兒女誠實相交

重點是:若沒有與兒女誠實、透明的相交,我們毫無勝算。要碰他們「用手機」的事之前,先要摸到他們的

我知道在我孩子身上,若我碰他們的手機,就是碰他們的身分認同。把手機拿掉,對他們來說就像把他們自己拿走。因此,我們在「怎樣」與「何時」碰這個題目上,必須有智慧、有審慎。

最糟的時機,就是你「抓到」他們濫用之後,馬上要訂家庭媒體公約。那時情緒高張,像白刃戰。我們要等合適的時機,用智慧來處理。

瑪拉基書 4:6—使心轉回

舊約最後一節,瑪拉基書 4:6,預言末了的日子:「祂要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,兒女的心轉向父親。」

若我們的心沒有先轉向兒女特別是父親就不會有真正的交通。母親多半天性已轉向,但父親常需要幫助。只有雙向的「心轉回」,我們才能真實地牧養、對談。

三個實際要點

這三點出自歐洲青少年特會的一段交通,說到如何使心轉回並建造有意義的關係:

  1. 誠實
    • 若我們不誠實,孩子就不會信任我們。
    • 例子:我把手機拿掉,說「你整天在用手機」,孩子回我:「你也是!」我第一反應是找理由「我用來工作」、「我是家長」。
    • 但誠實的說法應該是:「你說得對。我也濫用了手機,我沒有作好榜樣。我們要怎樣彼此幫助,把這條蛇制服?」
  2. 欣賞(承認)
    • 孩子不該只在做錯事時才聽到我們的聲音。
    • 在某些文化裡,我們怕稱讚會寵壞他們,但孩子需要被承認、被欣賞。
    • 就算七天裡只有一天記得把手機在晚上交下樓充電,我們也可以肯定他:「謝謝你遵守。我們很欣賞。」人天然會盯著那「六次沒做到」,但欣賞能建立信任。
  3. 時間
    • 關係需要時間。研究指出:
      • 一般點頭之交:約 50 小時;
      • 有意義的關係:90 小時高品質相處;
      • 親密關係(如婚姻):200 小時。
    • 載他們上學不算;講課式的「說教」不算;雙方真心傾聽的對話才算。
    • 若不花真正的時間,我們無法從「泛泛之交」跨越到「有意義」,讓他們願意向我們敞開心。

嚴肅的呼召

我承認在誠實、欣賞、時間這三點上,我都失敗過。但在這世代的末了,主仍需要一班父母的心轉向兒女,也需要兒女的心轉向父母。只有如此,我們才能展開那些必要的談話關於手機、社群媒體、心理健康,更重要的是關於神的目的。

下週在 Fullerton,我們會繼續更實際的交通,幫助我們的孩子。若你還沒報名,請報名。主要在這一代得著一些東西。

2025-09-13 SCYP Blending Meeting, Session 1—9-10 Grade (JC, PJ)

Brother JC When I was growing up, my dad was one who loved the Lord and had given his life to the Lord. I could always say, “Well, I’m clos...